2018中国地热国际论坛:地热将成我国城乡清洁供能的重要力量
11月27-28日,2018·中国地热国际论坛暨地热资源利用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透露,我国地热能整体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地热能供暖面积保持世界首位。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相当于220个雄县的地热供暖面积。
该论坛自201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第三届,也是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引领 创新发展 合作共赢”。与会院士专家将围绕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绿色清洁能源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升级和高效利用等议题进行研讨,助推全球特别是中国地热能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地热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地球是天然大热库,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天然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地热能供暖面积已超过1.5亿平方米,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到2万兆瓦,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培育了一大批技术先进、实力过硬的地热开发利用企业,打造了以“雄县模式”为代表的地热能科学、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2010年以来,我国浅层地热能、中深层地热能直接利用分别以年均28%、10%的速度增长,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此外,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地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贡献”。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到2020年我国地热供暖、制冷、发电、种养殖等,每年可实现替代标准煤7000万吨,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46%,比2015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十三五”非化石能源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贡献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对应“十三五”规划中地热每年实现替代标准煤7000万吨,将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中国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在应对当前大气污染方面,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更加突出。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为地热能利用提供广阔空间。2017年,清洁取暖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地热供暖将作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首选形式重点推进,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国北方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可因地制宜作为集中或分散供暖热源,到2021 年,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 亿平方米,其中中深层地热供暖5 亿平方米,重点是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河淮盆地、江汉盆地、汾河—渭河盆地、环鄂尔多斯盆地、银川平原等地热资源条件良好、地质条件便于回灌的地区。
2018年供暖季,为雄安新区11个自然村5000余户村民提供地热供暖,按一个采暖季每户用散煤2至3吨测算,年可替代标煤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余吨。目前,已在河北省的15个市县区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近2000万平方米。下一步,中国石化将按照雄安新区建设规划,通过“地热+”多种清洁能源,助力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打造全球地热利用的样板。
中国石化目前基本建成10座“无烟城”。中国石化以“雄县模式”为引领,积极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重点围绕“2+26”城市推动“无烟城”建设。除河北雄县外,山西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大名、故城、清河、霸州、容城、辛集,陕西武功,河南清丰等9个市县区地热供暖初具规模,已基本建成冬季供暖“无烟城”,到2023年建设20座“无烟城”的目标进程近半。地热业务已辐射河北、陕西、山西等13个省区市,供暖能力达5000万平方米,占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的40%。预计到2023年,整体实现地热新增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表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快速趋向清洁、低碳和多元化,我国的能源产能和供需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今后,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推动地热资源勘探工作;继续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通过建设地热能高效利用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动多种地热能形式的开发利用;建立完善地热能的管理和监管体制机制,多管齐下促进地热产业发展。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积极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煤2.4亿吨。上海市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开发,力争新增地热能利用面积500万平米。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马永生表示,推动和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石化作为能源公司谋求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必须切实履行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今年4月,中国石化率先启动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做大做优做强地热产业是中国石化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之一是2023年地热供暖面积超1.2亿平方米。近年来,中国石化大力拓展以地热、余热为主的城市清洁能源业务,把发展地热产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推进,积极投身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建设。推进京津冀都市圈、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地热开发,已建成供暖能力5000万平方米,年替代标准煤14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370万吨。实现了产业规模与技术研发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富裕起来以后”对清洁用能和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赵宪庚表示,地热能清洁、稳定、可循环利用,在经济民生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持续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较为完备勘探、开发、利用的技术系列,建成了一系列以“雄县模式”为代表的优质工程,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实力过硬的地热企业。地热产业的高速发展,顺应了全球能源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加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符合我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时代要求,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将继续设立《中国地热产业规划与布局战略研究》二期项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深入研究。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地热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要进一步理顺地热管理体制,明确地热管理主体;要加速营造地热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大资源勘查评价力度,调动多方积极性,加大基础性地热勘查工作,建设干热岩勘查开发先导试验区,加速统一规划布局。
|